美国研究中心

中心概况

北京外国语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于1979年由美籍华人邓炎昌教授倡导成立,其宗旨是培养对美国有深入了解的优秀外语人才,推动中国的美国学教学与研究,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与合作。此后中心在邓炎昌、朱永涛、梅仁毅教授的领导下发展壮大,成为中国国内历史最久、实力最强的美国研究教学与研究机构之一。现任中心主任为付美榕教授。

美国研究中心的最大优势是师资力量,目前有18位专职教师,包括四位教授,五位副教授,九位位讲师;另有五位兼职教师。全体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,且有在美国深造或访学的经历,其中一人获得北京市高校名师称号,三人获得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,11人为富布赖特学友。此外,有30多位美国富布赖特学者与外籍教授曾在该中心执教。教师团队兼顾教学与研究,学科领域涉及美国政治、外交、经济、文化、传媒、法律、宗教、海外汉学等,学术成果包括在国内外出版的专著与顶级期刊论文。研究课题获得国家社科基金、教育部、国务院侨办、中美教育基金等机构的资助。

美国研究中心的研究生培养分硕士(学制三年)和博士(学制3-5年)两个层次。目前每年招收约18位硕士生,8位博士生。截至2024年6月,已累计招收近600名硕士生和40多名博士生(1996年设立博士点)。该中心的最大特色是,全部课程用英文开设,论文写作与答辩以及举办讲座也均用英文;课堂教学普遍采取美国大学惯用的讨论班形式,40年来始终保持这些特色。当前硕士课程包括22门美国研究专业课程,分为“社会文化”、“政治外交”、“经济贸易”三个模块,涵盖多个学科的核心领域;绝大部分为选修课程,从而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大空间。通过四个学期的课程研修,硕士生能够了解国际关系、历史学、政治学、经济学、社会学、传播学、文化研究等学科的基本理论,较系统地掌握美国历史、政治、经济、社会、文化等领域的知识、研究方法及学术前沿,最终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高质量的学位论文。

美国研究中心资料库拥有丰富的研究文献与图书资料,包括美国国会与美国驻华使馆捐赠的一万多册英文图书,涉及美国政治、外交、文化、历史、经济、法律、移民等多个主题领域。这些文献与资料存放于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,面向全校师生开放。


学术团队

姓 名 职 称 研究领域
孙有中 教 授 美国媒体、美国思想史、跨文化研究
付美榕 教 授 美国人才机制、中美教育交流史、美国经济史
李莉文 教 授 美国对外经济政策、美国最高法院、跨文化研究
李期铿 教 授 美国政治与外交、中美关系、中美安全战略、公共外交与人文交流
王镇平 副教授 美国文化、电影与电影理论、美国存在主义作家及作品
陈崛斌 副教授 美国外交史、中美关系史、气候政策
刘 杨 副教授 跨文化适应、跨国迁徙、身份认同、扎根理论
齐 皓 副教授 美国外交、中美关系、美国亚太战略
张春波 副教授 跨文化传播学研究、新媒体研究、媒体话语分析
李今朝 讲 师 美国族裔、性别研究、阶层与阶级、跨国与移民
贾 宁 讲 师 美国文化、文化地理
罗 鸣 讲 师 迁移研究、城乡迁移、家庭与性别、文化社会学
马丽媛 讲 师 美国思想史、美国汉学、道家思想
宋 颖 讲 师 政治传播、美国媒体、国际传播、研究方法
王一鸽 讲 师 历史社会学/比较历史研究、政治社会学、城市与农村社会学、量化历史研究
闫循华 讲 师 美国的印太战略及其与印太的关系、中美关系、国际关系理论
伊 蕊 讲 师 美国思想史、中西文化比较
张可卿 讲 师 医学社会学、生命历程与周期研究、美国亚裔移民、老龄化与健康、认知健康的社会学分析、定量分析方法


学术成果

专著
- Liu, Yang. Permanent outsiders in China: American migrants’ Otherness in the Chinese gaze,Peter Lang(纽约), 2021年.
- Sun, Youzhong. Intercultural Mass Communication: Approaches to Key Texts in Cultural Theory, ed., Universitǎtsdrucke Gǒttingen (德国哥廷根大学出版社), 2009.
- Wang, Zhenping. Sartre’s Existential Freedom, Walker Percy, Edward Hopper, Mike Nichols Works of Art 1940-1970. Saarbrucken, Deutschland/Germany: Scholar’s Press, 2014.
- 陈崛斌,梅仁毅.《美国研究读本(第一辑)修订版》,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,2015年。
- 陈崛斌等.《中美人文交流年鉴2019-2020》,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2023年,
- 付美榕.《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的人力资本形成》,外研社,2007年。
- 付美榕.《为什么美国盛产大师:20世纪美国顶尖人才启示录》,科学出版社,2012年(修订版)。
- 贾 宁.《中国园林,古典神庙,法国花园:法国启蒙时期的自由观》,天津:南开大学出版社,2014年。
- 李莉文.《解读美国五大贸易法案的制定与实施》,外研社,2009年。
- 李期铿.《春风吹又生—中美人文交流足迹》,安徽人民出版社,2015年。
- 李期铿.《冷战后美国各州国会议员对华态度分析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23年。
- 李期铿.《台前幕后—参议院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与美国外交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08年。
- 刘 杨.《在北京的留学生:国际教育流动中的跨文化体验与适应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24年.
- 齐 皓.《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衡量(1950-2010)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15年。
- 宋 颖.《美国国际形象建构:美国之音新闻报道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2年出版。
- 孙有中.《解码中国形象:〈纽约时报〉和〈泰晤士报〉中国报道比较1993-2002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09年。
- 伊 蕊.《美国政治博客》,北京: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2年。
- 张春波. 新媒体与旧秩序:YouTube上的中国形象》,世界知识出版社,2014年。

论文
- Chen, Juebin. “U.S.-China Trade Relations in the 1970s and Hong Kong’s Role”, in Priscilla Roberts, ed, Bridging the U.S.-China Divide, London,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, 2007.
- Fu, Meirong. “A Cultural Analysis of China’s Scientific Brain Drain: the Case of Chinese Immigrant Scientists in Canadian Academia”,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and Integration, 2 (2014): 197-215.
- Jia Ning, “Representation of Other in Desert de Retz as Reflections of French Enlightenment Thought,”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, 22(2013): 108-123.
- Liu, Yang & Croucher, S. (2022). Becoming privileged yet marginalized Other: American migrants’ narratives of stereotyping-triggered displacement in China.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, 50(1), 7-15. doi:10.1016/j.ajss.2021.06.006. (SSCI)
- Liu, Yang, & Dervin, F. (2020). Racial marker, transnational capital, and the Occidental Other: White Americans’ experiences of whiteness on the - - Chinese mainland. Journal of Ethnic and Migration Studies, 48(5), 1033-1050. doi:10.1080/1369183X.2020.1763785. (SSCI)
- Luo, Ming. School-related Gender-based Bullying and Students' Physical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(校园性别欺凌与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机制分析:以性与性别少数学生为例), Global Education, Vol.4 (2020),pp.15-30.
- Mei, Renyi, Chen Juebin. “Samuel P. Huntington’s Who Are We? And the Current Immigration Debate in the United States”, in Priscilla Roberts and others, ed, China Views Nine-Eleven: Essays in Transnational American Studies, London, Cambridge Scholars Publishing, 2012.
Sun, Youzhong. “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d Global Democracy: A Deweyan Perspective,”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, Volume XIX:2, 2010.
- Sun, Youzhong. “The Trans-Pacific Experience of John Dewey in Japan and China,” The Japanese Journal of American Studies, Spring, 2007.
- Wang, Zhenping. “Undefined Man: the Existential Search in Walker Percy’s Novel The Moviegoer.”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udies XXI: 3 (2012): 138-156.
- Zhang, Keqing & Zhang, W. (2021).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later life: Exploring rural/urban and gender differences using CHARLS.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%2F07334648211064796 (SSCI)
- Zhang, Keqing, Wu, B., & Zhang, W. (2022). 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nd oral health conditions among middle-aged and older Chinese adults: Exploring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education and gender. Research on Aging. https://doi.org/10.1177/01640275221088926 (SSCI)
- 陈崛斌, 梅仁毅. 《民族身份认同“危机”视角下的美国移民辩论困境》,《族群交往与宗教共处》,北京大学出版社,2017.
- 付美榕. 红色警戒:美国科学界的涉外审查运动,《美国研究》2021年 第一期,p.p. 75-101。
- 付美榕. 留美学人去留选择与职业生涯的心态史分析,《中国科技史杂志》, 20232023年第4期,p.p. 493-505.
- 李莉文.“逆全球化”背景下中国企业在美并购的新特征、新风险与对策分析,《美国研究》2019年第4期。
- 李莉文. 美国快车道授权探析,《国际论坛》,2011第3期。
- 李期铿.“真相凋零”下的美国舆论生态极化现象分析,《学术前沿》2020年8月上;2020年8月。
- 李期铿. 战后美国对外语言推广战略,《外国语言与文化》2020年第3期。
- 梅仁毅,陈崛斌.《美国时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的 基于关键时刻外交决策的分析》,《人民论坛》,2012。
- 梅仁毅、陈崛斌.《美国是如何把握战略机遇期的——基于关键时刻外交决策的分析》,《人民论坛·学术前沿》,2012年9月(下)。
- 齐 皓.《东亚海洋争端与海洋秩序的演变》,《国际政治科学》,2018年第3期。
- 齐 皓.《印太战略视角下南海问题国际化的特点与前景》,《南洋问题研究》,2020年第3期。
- 宋 颖. 奥巴马政府传播策略分析,《传媒观察》,2010年10月。
- 伊 蕊.“在跨文化比较中培养思辨能力—‘中西文明比较’课堂教学案例分析”,《中国外语》,2014年。
- 张春波. 从YouTube官方博客的自我表征看其媒体性质,《国际新闻界》,2012年4月。
- 张春波. 形塑中国:YouTube视频对中国形象的表征,《现代传播》,2013年9月。

研究项目
- 李莉文:“构建中美自贸区可行性分析”,教育部国际司国别与区域研究课题(2017)
- 李莉文:“中国企业在欧美发达国家并购投资中的风险防范研究”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(2014)
- 李期铿:“冷战后美国各州国会议员对华态度分析”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(2011)
- 刘 杨:“来华欧美留学生文化他者身份及在华所需社会支持分析研究”,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(2018)
- 刘 杨:“民间外交中与文化他者的跨文化沟通策略研究——以在京留学生的跨文化经历为例”,北京社科基金研究基地一般项目(2018)
- 齐 皓:“南海争端中美国的战略定位与政策手段研究”,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(2017)
- 孙有中:“美国媒体上的中国形象及我国对外传播策略研究”,国家社科项目,(2006)
- 闫循华:“特朗普的反建制主义外交思路与中国的对策”,教育部国际司国别与区域研究课题(2017)


学术交流

美国研究中心积极开展学术交流,近年来组织的学术活动包括:2007年联合中美教育基金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主办“9.11后的美国:变化与延续”国际研讨会;2009年与国际美国学学会(IASA)主办“全球化背景下解读美国文化”第四届世界美国学大会暨美国研究联络会第六届年会;2010年主办“美国中期选举与奥巴马执政前景研讨会”;2012年与中美教育基金联合举办“2012年美国大选与未来”学术研讨会;2009年、2012年与中美教育基金和亨利·卢斯基金会联合举办“中国高校教师美国学讲习班”;2014年与美国的美国历史学家学会(OAH)合作举办美国史研修班;2016年与中美教育基金举办“文化的力量”美国研究联络会论文集发布暨研讨会。2021年与中美教育基金联合举办亚裔美国作家读书会。


联系我们

独立网站:http://asc.bfsu.edu.cn

微信官方公众号:我和美社

中心地址:北京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 北京外国语大学必赢766net手机版203室

邮编:100089

电子信箱:asc@bfsu.edu.cn




Copyright @ BFSU. 必赢766net手机版(China)-BinG百科 版权所有. 地址: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2号/19号    邮编:100089  Supported by BFSU ITC